在北京中关村清华科技园里线上正规配资,一家中国芯片企业刚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。账上躺着94亿现金的兆易创新,似乎并不缺钱。但翻开它的财报,你会发现一场豪赌正在上演——2024年净利润暴增584%,存储芯片出货量创历史新高,车规级产品打入蔚来、比亚迪供应链。更惊人的是,它的NOR Flash芯片全球市占率冲到第二,硬生生从美光、赛普拉斯手里抢下18.5%的市场。
这次赴港IPO,是兆易创新全球化野心的关键一步。联席保荐人中金公司和华泰国际已提交申请,计划融资加速研发和并购。而就在两个月前,私募大佬葛卫东还重仓持有1872万股,押注21亿资金等待爆发。
一、账上94亿,为何还要上市?
兆易创新不缺钱是事实。截至2025年3月底,公司货币资金高达94.09亿元,短期借款仅9.7亿元,几乎没有长期负债。但半导体行业的竞争规则是“烧钱换技术”。例如DRAM芯片领域,三星、美光、海力士三巨头把控着80%的份额,价格战血腥到连巨头都曾亏损。
兆易创新选择此时上市,瞄准的是技术攻坚窗口期。募资将重点投入三大领域:车规级芯片研发、高性能DRAM自主化、海外营销网络建设。尤其是LPDDR5存储芯片,直接对标三星的1α纳米工艺,用于AI服务器等高算力场景。
轻资产模式曾是兆易创新的护城河——专注芯片设计,生产交给中芯国际等代工厂。但这种“租房模式”也有致命伤:2021年全球芯片荒时,因代工厂产能紧缺,公司差点断供。赴港上市后,资金将部分用于绑定代工产能,甚至不排除自建产线。
二、暴利584%背后的技术突围
2024年兆易创新净利润11.03亿元,同比暴增584%。这一数据背后,是两次精准的技术卡位。第一次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,兆易创新用“架构降维”打破垄断。当时国际巨头Spansion濒临破产,兆易创新趁机推出180纳米工艺SPI NOR Flash芯片,将传统40针脚简化到8针,成本降低90%。
这一设计让国产芯片首次打入手机、路由器启动代码存储市场,当年出货量逆势增长300%。第二次卡位在2024年AI爆发前夜。当同行还在拼55纳米制程时,兆易创新率先量产45纳米NOR Flash,功耗降低30%,擦写寿命达10万次。
这项技术直接撬开车规市场大门。车用芯片要求零下40℃到125℃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,而兆易创新的产品已在奇瑞汽车上验证15年数据保留周期。2024年,其车规级芯片出货超2亿颗,打入大陆集团、博世等国际Tier 1供应链。
更隐蔽的杀手锏是RISC-V架构MCU。当全球MCU市场被ARM生态统治时,兆易创新2019年全球首发RISC-V内核32位MCU,避开ARM授权费。如今GD32系列MCU累计出货15亿颗,在工业机器人、储能设备中替代欧美产品。
三、赴港潮里的资本博弈
兆易创新不是孤例。2025年4月以来,江波龙、纳芯微等13家A股半导体企业集体宣布赴港上市。背后有两大推力:政策绿灯与融资效率。中国证监会明确支持科技企业赴港,而港股IPO平均耗时仅128天——宁德时代当年募资353亿港元便创下这一纪录。
但港股投资者更苛刻。中芯国际港股估值比A股低一半,机构会直接质问兆易创新:“利基型DRAM全球份额仅1.7%,如何抗衡三星?”公司用产品迭代回应:2024年DRAM营收翻倍,DDR4芯片已用于AI服务器风冷系统,单机柜算力密度提升6倍。
资本层面早有布局。2020年兆易创新43亿元定增引入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(GIC),葛卫东同步重仓押注。此次H股发行规模控制在总股本10%以内,避免过度稀释A股股东权益。
四、供应链暗战与隐忧
兆易创新的客户名单藏着风险。2024年前五大客户均为分销商,贡献33.3%销售额,且部分供应商与客户身份重叠。这种模式便于快速铺货,但一旦分销商压价或转投竞品,业绩极易波动。
更严峻的是行业周期性。2023年因消费电子需求萎缩,公司净利润暴跌至1.61亿元,毛利率骤降15个百分点。尽管2024年大幅回升,但存储芯片价格仍如过山车——例如利基型DRAM的8Gb D4产品,半年内价格波动超40%。
技术追赶亦需时间。在高端存储领域,三星已量产1α纳米DRAM,而兆易创新DRAM主力制程仍为19纳米。美国出口管制更如悬顶之剑:2024年收购的苏州赛芯虽强化了模拟芯片技术,但部分设备可能受限。
兆易创新的每一步都在改写游戏规则。从180纳米NOR Flash打破垄断线上正规配资,到45纳米车规芯片反超国际大厂,再到RISC-V架构MCU另辟生态。赴港IPO不是终点,而是全球芯片战争的新战场。
领航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